《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儒家经典之一。此《礼记集说》由元代陈澔集说。全书共十六卷(四十九篇),始于:曲礼。终于:丧服四制。其内容为作者汇集前人注释,为《礼记》做训释疏解的著作。其特色是比较简约浅显,利于初学。此为明正统十二年司礼监刊本。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四十九篇 [《礼记》原本四十六篇,始于《曲礼》,终于《丧服四制》,但因《曲礼》《檀弓》《杂记》三篇内容过长,所以大多版本将其分为上下篇,故有四十九篇之说。],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集说》是陈澔个人对《礼记》的注解,其特色是 “不废汉唐注疏,兼采宋儒义理之说”,“承诸子之说而有所取舍”,“喜浅近之说”。是宋元人以义理注经的代表作之一。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陈澔《礼记集说》云:“《礼记》者汉唐莫善于郑、孔,而郑注简奥,孔疏典赡,皆不似澔注之浅显。宋代莫善于卫湜,而卷帙繁富亦不似澔注之简便。”(介绍参考

明代内府刻本就是明代皇家的刻书。作为皇家的刻书,明代内府刻书上承五代、两宋国子监刻书和元代兴文署刻书,下启清代内府(武英殿)刻书,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府刻书这一链条上重要的一环,也是古籍版本领域极为重要的版本类型之一。由于明代内府刻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由司礼监下属之经厂负责,所以内府所刻之书往往又被称为 “司礼监本” 或者 “经厂本”。(这几种的细微差别可参见 马学良:司礼监经厂与明代内府刻书关系辩证)。此为正统十二年(1447),明英宗敕命司礼监以程朱理学作为去取标准刊刻《五经》、《四书》中的一种。

刊印信息

明正统十二年(丁卯 1447)司礼监刊本

责任人信息

元代 陈澔 集说

行款版式

十六册。半叶框 23x 16.5 厘米,八行行十四字(小字双行行十八字)四周双边,版心黑口,双黑鱼尾,中间记书名卷第,下方记叶次

序文信息

礼记集说序:後學東匯澤陳澔序

收藏来源

此为日本内阁文库藏本

版权协议

CC0 1.0

参考文献

马学良:司礼监经厂与明代内府刻书关系辩证

目录

礼记集说序(陈澔撰)、凡例

卷一:曲礼上第一、曲礼下第二
卷二:檀弓上第三
卷三:檀弓下第四
卷四:王制第五
卷五:月令第六
卷六:曾子问第七、文王世子第八
卷七:礼运第九、礼器第十
卷八:郊特牲第十一、内则第十二
卷九:玉藻第十三、明堂位第十四
卷十:丧服小记第十五、大传第十六、少仪第十七、学记第十八
卷十一:乐记第十九
卷十二:杂记上第二十、杂记下第二十一
卷十三:丧大记第二十二、祭法第二十三、祭义第二十四
卷十四:祭统第二十五、经解第二十六、哀公问第二十七、仲尼燕居第二十八、孔子闲居第二十九、坊记第三十、中庸第三十一
卷十五:表记第三十二、缁衣第三十三、奔丧第三十四、问丧第三十五、服问第三十六、间传第三十七、三年问第三十八、深衣第三十九
卷十六:投壶第四十、儒行第四十一、大学第四十二、冠义第四十三、昏义第四十四、乡饮酒义第四十五、射义第四十六、燕义第四十七、聘义第四十八、丧服四制第四十九

前题:陳澔集說

陈澔(1260 年-1341 年),字可大,号云住(一说:云庄、云在)、北山叟。南康路都昌县(今江西都昌)人,宋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元代至顺年间,陈澔在都昌县城创办云住书院并讲学其中,又称经归书院。人称经归先生。陈澔最有影响的著作是《礼记集说》,乃明清两代学校、书院,私塾的 “御定” 课本,科考取士的必读之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