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瘟疫明辨》(广瘟疫论)题作清郑奠一撰(实为清初戴天章著)。全书分四卷,附方 一卷,作者对吴又可《温疫论》推广发挥。本书主要论述病发于里的温热病的辨证论治,对伏气温病的脉因证治的阐发有突出贡献。此为清乾隆十七年金陵汪氏写刻刊本。

《广瘟疫论》为清初温病学家戴天章所撰,约成书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 年)。以稿本编入存存书屋,未直接刊刻。大概是在清乾隆十六年前后,戴北山的孙子戴祖启看到一部坊刻本的书,与他租父的《广瘟疫论》内容一模一样,只是把书名改成了《瘟疫明辨》,署名是歙县的郑奠一。为此,戴祖启就在乾隆四十三年把家藏的手抄本校刻出版,以纠正讹传。于是这部书就有了两个书名,而且正版的《广瘟疫论》比《瘟疫明辨》的出版时间反而晚了将近三十年。(介绍参考

戴氏生平推崇吴又可的学说,认为吴氏的治疫专书《温疫论》“贯通古今,融以心得,可谓独辟鸿蒙,揭日月于中天”,但又惜当时医者 “有见其书而不能信者,或知而不用者”,戴氏目击心伤,为弘扬吴氏之学,他结合自己的多年临床经验,对《温疫论》进行了注释、增订、删改,意在辨别瘟疫通体异于伤寒,并 “广其说”,因名其书为《广瘟疫论》。书中着重研究伤寒与瘟疫的辨证,特别是早期症状的鉴别,不仅提出瘟疫早期诊断要点,并详述常见证、疑似证、危重证、后遗证、兼夹证,对每证的病理、鉴别、主治方药均作了比较精确的分析。证之临床,多切实用。论瘟疫病机与兼夹诸证较吴氏详备,概括治瘟疫五法亦较《温疫论》明晰。(介绍参考

刊印信息

清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金陵汪氏写刻刊本

作者信息

著录为清代 郑奠一 著实为 [据卷首清乾隆辛未吴文坫序是书著者为郑奠一,实为戴天章之《广瘟疫论》] 清代 戴天章 著

行款版式

四册。半叶框 19 x 11.3 厘米,9 行 21 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黑鱼尾,版心上镌书名,中镌卷次

序跋信息

原序

前序:乾隆歲次辛未孟秋月上浣三日白沙吳文坫 [都念切,音:diàn]

前序:林皋楊瑗拜書

前序:乾隆壬申立夏日萊堂汪祺識

後序:乾隆辛未秋日平原管希宁拜手并书

跋:白沙臧錫麟跋

收藏来源

此为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藏本

目录

原序、吴文坫序、杨瑗序、汪祺序、目次

卷一:一辨气、二辨色、三辨舌、四辨神、五辨脉、辨时行疫疠与风寒异气、辨时行疫疠与风寒异受、辨传经、兼寒、兼风、兼暑、兼疟、兼痢、夹痰水、夹食、夹郁、夹血、夹脾虚、夹肾虚、夹亡血、夹疝、夹心胃痛、夹哮喘

卷二:表证、发热、恶寒、寒热往来、头痛、头眩、头胀、头重、目胀、项强酸、背痛酸、腰痛酸、膝痛酸、胫腿痛酸、足痛、肩背痛酸、腕痛、周身骨节酸痛、身重、自汗、盗汗、战汗、狂汗、头肿、面肿、颈项肿、耳旁肿、胸红肿、周身红肿、发黄、发疹、发斑

卷之三:里证、烦躁、呕、咳、渴、口苦、口甘、唇燥、齿燥、鼻孔干、耳聋、鼻如烟煤、鼻孔扇张、咽干、咽痛、舌燥、舌强、舌卷短、胸满痛、胁满痛、少腹满痛、自利、便血、便脓血、大便闭、小便不利、小便黄赤黑、小便多、遗尿、囊缩、多言、谵语、狂、善忘、昏沉、循衣、摸床、撮空、多睡、身冷、呃逆、吐蛔

卷之四:汗法、下法、清法、和法、补法、四损、四不足、三复、辨似、发肿、发颐、发疮、发痿、索泽、发蒸、妇人、妊娠、小儿
附:广瘟疫论方

瘟疫明辨后序(管希宁撰)、跋(臧锡麟撰)

戴天章(1644-1722),字麟郊,晚号北山,学者尊称其为北山先生,上元 (今江苏江宁) 人。少年时期曾跟随林青雷习举子业,后为庠生。戴氏一生著述颇丰,但多散佚。在其流传至今的著作中,《广瘟疫论》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