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 “诗史”。此《新刊校定集注杜诗》由唐代杜甫著,南宋郭知达集(九家)注。全书共三十六卷,按体裁分:古诗、近体诗。此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宋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刊本(有配抄),是现存最早的杜甫诗歌注本之一。

杜甫诗集,据《新唐书》著录,原有六十卷,惟经唐末五代动乱,已大致亡佚。及至宋代,学者采残賸者予以重新汇编。其后又囿于杜诗律切深严,工于用字,苦其难读之故,因而为之作注者众,单单宋代所刊,今日可考的传世之本,除此帙外就有六种之多:一曰《杜工部集》,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苏州郡守王琪所刊其父王洙之编本;二曰宋黄希、黄鹤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三十六卷》,宋宁宗嘉定十五年(1222)刊本;三曰《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二十五卷》,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赵氏素心斋刊本;四曰《杜工部草堂诗笺》五十卷、《外集》一卷,宋宁宗时刊本;五曰《分门集注杜工部诗二十五卷》,宋宁宗时建安坊刻本;六曰《门类增广十注杜工部诗》。由此可见宋人喜言杜诗的程度。宋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刊本《新刊校定集注杜诗》,最早见于宋人陈振孙所编《直斋书录解题》,惟著录时题作《杜工部诗集注》,之后便绝迹于元明二代官私薄录。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1773)纂修《四库全书》时偶然在武英殿书架中检获,因而据以收入《四库全书》,并命补进《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嘉庆二年(1797),毁于乾清宫大火。而乾隆、嘉庆年间黄丕烈士礼居所藏残帙一部,今已不知去向。同治、光绪年间归安陆氏亦曾藏有此刻残本,存卷六至十一、凡六卷,系鲍氏知不足斋旧藏,见于《皕宋楼藏书志》及《仪顾堂续跋》,今藏于日本 “静嘉堂文库”。(介绍参考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此帙原为长洲王世懋旧藏,后归于常熟毛褒,后又为长洲汪士钟藏入艺芸书舍,清道光年间(1821-1850)艺芸书舍藏书散出,此帙又为常熟瞿绍基所得,亦见诸瞿氏书目著录。抗战初期,铁琴铜剑楼藏书递有散出,此帙遂为沪上商人山阴沈仲涛先生购得,藏之研易楼,后于 1980 年捐赠台北故宫博物院。

刊印信息

南宋宝庆元年(乙酉 1225)广东漕司刊本(有补抄 [卷十九、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凡五卷、及目录叶七十三至叶七十五、卷十三叶一至叶五、卷三十二叶一至叶二凡共十一叶原本悉缺、收藏者瞿氏仿原式版印格纸抄配。]

作者信息

唐代 杜甫 撰

南宋 郭知达、曾噩 集注

行款版式

二十四册。半叶框 23.5×18.2 厘米,九行行十六字(小字双行,字数同), 左右双栏,双鱼尾线黑口,中缝中记注 杜詩卷几及叶次,上偶记字数,下记刻工名

避讳字:「匡、筐、貞、楨、慎、樹、桓、徵、殷、構、桓、玄、絃、弦、敦、完、郭、廓、讓、朗、鏡」缺末笔。神宗庙讳「旭」字以「廟諱」二字代之。

每卷末有「寶慶乙酉廣東漕司鋟板」刊记一行。刊记后或有「進士陳太信/潮州州學賔辛安中/承議郎前通判韶州軍州事劉鎔/朝議大夫廣南東路轉運判官曾噩/同校勘」

*全书朱笔句读、又有朱笔墨笔批校

序文信息

序: 淳熙八年八月成都郭知達謹序

序:寶慶元年重九日義溪增噩子肅謹序

钤印信息

「敬美甫」白方、「宋本」朱椭、「菰里瞿鏞」朱白方、「恬裕齋鏡之氏珍藏」朱方、「瞿潤印」白方、「鐵琴銅劍樓」白方、「士鐘」白方、「瞿啟甲」白方、「虞山瞿紹基藏書之印」朱方、「山陰沈仲濤珍藏秘籍」朱方、「菰里瞿鏞」朱白方、「瞿秉淵印」白方、「鐵雲銅劍樓」白方、「汪士鐘印」白方、「三十五峰園主人」朱方、「開卷一樂」朱方、「毛褒之印」朱方、「華伯氏」白方、「良士」朱方、「汪振勳印」朱方、「楳泉」朱方、「良士眼福」白方、「楊氏家藏書畫私印」朱长、「毛褒字華伯號質奄」朱方、「趙氏世恭家記」元宝形朱记

刻工信息

鄧舉、楊易、余太、吳文彬、釗士震、劉迀、葉正、余中、岑友、黃申、劉文、潘瞹、莫衍、郭淇、楊定、陳敬甫、鄭宗、楊茂、上官生、魯時、范貴、朱榮、劉用、楊宜、蕭仁、趙淇、危杰、萬忠(中)、劉用、洪恩、寧、鄧章、岑達、吳元、定

收藏来源

此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贈善 003309-003332)

目录

郭知达序、曾噩序、目录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补钞)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配补)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配补)
卷二十六(配补)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一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配补)
卷三十六(配补)

每卷末有「寶慶乙酉廣東漕司鋟板」刊记一行。刊记后或有「進士陳太信/潮州州學賔辛安中/承議郎前通判韶州軍州事劉鎔/朝議大夫廣南東路轉運判官曾噩/同校勘」

此数字资源页面有(國立故宮博物院)淡水印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

郭知达,字充之,成都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