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女史箴图》长卷据传为东晋顾恺之的作品。画卷内容根据晋代诗人张华所写的《女史箴》(原文十二节,所画亦为十二段)绘制,用历代贤妃的故事来告诫宫廷妇女需遵守妇德。此画是现存已知的最早的中国画长卷之一。此内含三种(早期摹本、宋摹本、新摹本)分别藏于大英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

西晋惠帝时期,贾后专权,祸乱后宫,贾后失败之后,张华作《女史箴》一文来教导后宫女性应该遵守的道德标准。《女史箴图》以绘画形式展示了张华《女史箴》一文,用于教导皇帝后宫中的女性遵从妇德。中国儒家礼仪有专门约束和限制女性的妇德或称妇道,其主要内容有:明妇顺,倡妇德,讲贞节,男尊女卑,等等,妇德要求女性一生顺从男人的支配,保持地位低下和艰难,保持温柔安静, 等等,《女史箴图》教导宫廷女性尊崇妇德,以得到荣誉。

最早用来展示张华诗的作品已不可考,1986 年出土的北魏司马金龙墓漆案,就有班姬辞辇的场景,意味着张华的作品很早就被人们所引用。也有学者认为,最早期的《女史箴图》可能是晋朝官方为张贵人刺杀晋孝武帝事件警示后宫下令绘制。(介绍参考

 

早期摹本

《女史箴图》为大英博物馆最著名的中国书画藏品,被书画研究界多数专家认为是唐代摹本。内容由右至左展开,画心有九段单景式构图,原文题在每一段图像的右侧。《女史箴图》的开端原应另有三段图文,以及第四段题字,但在清乾隆时期已不存。

顾恺之画《女史箴图》的文献记录最早出现在宋代,此画卷末 “顧愷之畫” 落款疑为后人添加。顾恺之,今江苏无锡人,曾为东晋散骑常侍,现传作品为后世摹本。大英博物馆藏《女史箴图》带有显著的六朝遗风,很可能来自 5-6 世纪,是难得的早期绢本画作。

《女史箴图》有大量题字和印章,部分印章真伪尚有争议。画的拖尾部分有瘦金体楷书,现时学者认为是金章宗的书法,而且应是晚明时期才跟画心装裱在一起的。拖尾另有乾隆御笔提拔和画兰图,以及明代收藏家项元汴的题字。清乾隆时期,《女史箴图》成为清宫收藏,曾被存放在建福宫静怡轩中。1900 年,义和团运动,作品流散宫外。1903 年大英博物馆从克拉伦斯•约翰逊上尉手上购得此画。约翰逊上尉于 1870 年出生于印度,后来加入了印度骑兵团,1900 年曾被派到中国参与八国联军之役。根据约翰逊上尉家人的说法,《女史箴图》是被他救下的一位贵妇所赠,但无法考证。

《女史箴图》进入大英博物馆馆藏时已相当脆弱,并且有多次修补的痕迹。1914 至 1923 年间,为了让作品能够展出,同时避免开、收卷时所造成的磨损,博物馆修复人员把《女史箴图》的画心转移到镶板上,又把天头、引首跟拖尾一起装裱在另一幅镶板上。宋代天头和邹一桂拖尾画作亦分开保存。(介绍参考:大英博物馆

 

女史箴图.东晋.顾恺之绘.81547×2861像素.大英博物馆藏

[real3dflipbook id=’183′]

 

形制尺寸

被大英博物馆分割前的画卷构成如下:蓝锦缎绣花外皮,上乾隆御题 “顾恺之画女史箴并书真迹,内府珍玩神品”,为 1746 年重新装裱时所加。

宋代丝绸牡丹绣球外皮,可能为宋徽宗时期制作丝质画布,乾隆御 “彤管芳”宋代丝质画布,盖有大量收藏章黄绸画布,乾隆御题诗和兰花九场景《女史箴图》原作宋代丝质画布,盖有大量收藏章宋代丝质画布,乾隆绘兰花金章宗手写张华诗作,由于该部分尺寸和原作完全不同,可证明此金章宗手书是其他作品中剪切下来,粘贴到《女史箴图》中。

丝质画布,项元汴所作长后记

丝质画布,乾隆皇帝后记

纸质画布,乾隆朝邹一桂所作松竹石泉

现在画卷被分为三部分平放(镶板装裱)展示:

第一部分:原作部分(绢本设色),长 348 厘米,高 25 厘米

第二部分:后世添加部分,长 329 厘米,高 25 厘米
第三部分:清乾隆时期邹一桂所作松竹石泉,长 74 厘米,高 24.8 厘米

收藏来源

此卷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图源:Google Art

 

现存大英博物馆藏《女史箴图》现存原作 12 幅场景中的九幅,历代又在画卷两段添加内容。由于大英博物馆在收藏《女史箴图》初期,采用的是 “日式折屏手法 [1]” 的装裱手法,导致画面割裂,对此文物界一直颇有诟病。现在画卷被分为三部分平放展示。大英博物馆展示的三部分如下

第一部分:原作部分
第二部分:后世添加部分(宋代天头、引首跟拖尾)
第三部分:清乾隆时期邹一桂所作松竹石泉及清代的天头

宋摹本

此卷为宋人摹本,全图有画十二段,分别为:引言、樊姬感庄、卫女矫桓、冯婕妤挡熊、班婕妤辞辇、防微虑远、知饰其性、出其言善、灵监无象、欢不可以渎、静恭自思、女史司箴。本卷为白描人物,笔法流利,线条细劲连绵,比高古游丝描又多了几份挺健,更接近李公麟一派。人物形象有古意,此卷宋摹本较唐摹本画面内容多两段,对了解《女史箴图》母本及其流传,以及早期人物画法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介绍参考

该素描摹本为临摹大英博物馆本,并且保存了所有十二幅场景。但是,前三幅场景的绘画却没有后九幅详细,可能前三段场景在制作此摹本的时候已经丢失,而为后人创作。

 

女史箴图.东晋.顾恺之绘.宋代摹本.纸本墨笔.45711X1413像素.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real3dflipbook id=’184′]

 

绘制信息

传为东晋顾恺之绘,此卷为南宋素描摹本

形制尺寸

纸本墨笔,纵 600.5 厘米,横 27.9 厘米

钤印题跋

引首为乾隆帝御书 “王化之始” 四字,后有包希鲁、谢询、张美和、赵谦等题记。本幅钤乾隆、嘉庆、宣统、梁清标等印 22 方。

收藏来源

此卷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十二段场景大致如下:

场景一 :引言。此部分介绍了《女史箴图》所表现的主题,即中国传统社会中束缚妇女的传统男尊女卑的妇德或妇道。画中男女对视,男女之间的一段诗文可能是被错误放置于此。

茫茫造化,二仪始分。
散气流形,既陶既甄。
在帝庖羲,肇经天人。
爰始夫妇,以及君臣。
家道以正,王猷有伦。
妇德尚柔,含章贞吉。
婉嫕淑慎,正位居室。
施衿结褵,虔恭中馈。
肃慎尔仪,式瞻清懿。

场景二:樊姬感庄。此部分介绍了楚庄王时期的樊姬,为了反对庄王的奢华生活,连续三年不吃庄王狩猎得到的鲜肉。

樊姬感庄,不食鲜禽

场景三:卫姬谏齐桓公。此部分介绍了齐桓公夫人卫姬,以不听和乐的方式劝告齐桓公上进。

卫女矫桓,耳忘和音。
志厉义高,而二主易心。

场景四 [3]:冯婕妤挡熊。此部分介绍了建昭元年,汉元帝在虎圈观兽搏斗,妃嫔都在座奉陪。一只熊突然跑了出圈外,冯媛挡熊救驾。这个画面,展示了冯婕妤直面黑熊,就要被黑熊所伤,被手持长矛的两侍卫救下,皇帝和两个后妃看着事情的进行,而另外一个后妃伏婕妤却跑开了,这个逃跑的场景在张华的诗作中并没有提及,却是汉书中所记载,这说明作者的画作并没有完全按照张华的诗作来创作。

玄熊攀槛,冯媛趍进。
夫岂无畏?知死不吝!

场景五:班婕妤辞辇。此部分介绍了汉成帝便与班婕妤出游,邀班婕妤同銮,但却遭到班婕妤的拒绝,她说:“看古代留下的图画,圣贤之君,都有名臣在侧。夏、商、周三代的末主夏桀、商纣、周幽王,才有嬖幸的妃子在坐,最后竟然落到国亡毁身的境地,我如果和你同车出进,那就跟他们很相似了,能不令人凛然而惊吗?”。汉成帝之后,王莽篡汉。

班妾有辞,割驩同辇。
夫岂不怀?防微虑远!

场景六:防微虑远(山景和猎人)。画中绘有一山,山中有老虎和其他动物,鸟类飞向山中,一红色的太阳在右边,一满月在左边,左面一猎人持弩瞄准老虎。这个场景为前面的著名帝王后妃的故事作一个结语,然后转向画卷的下一个部分。

道罔隆而不杀,物无盛而不衰。
日中则昃,月满则微。
崇犹尘积,替若骇机。

场景七:知饰其性。该场景想表现的是化妆只能美化容貌,不能美化品质,品质如果得不到美化,行为就会有错误和混乱,以妇德的标准改正和美化内心的品质,克服自己的邪念才能成为使自己真正具备美丽高贵的品德。该场景一改前六个场景的紧张气氛,显得放松,画面中是三个妃子在洗漱化妆,一个妃子坐在铜镜和化妆盒前,另一个妃子为她梳头,另一个照镜的妃子可以通过镜子看见她的脸,镜子的正反两面,代表外貌和品德。

人咸知饰其容,而莫知饰其性。
性之不饰,或愆礼正。
斧之藻之,克念作圣。

场景八:出其言善(卧室)。该场景想表现,如果说出妇德的好处,千里之外都有知己,如果违背了妇德的要求,即使同床也会迟疑。该场景绘有皇帝访问一妃子,但是坐在床边却迟疑,画中的妃子,斜靠床边,也显得警觉和迟疑。该场景直接表现和张华的诗作。

出其言善,千里应之。
苟违斯义,则同衾以疑。

场景九:灵监无象。这个场景和第六个场景的山景相呼应,表现了一样的思想,世事皆难逃盛极而衰的法则,女性以妇德要求自己,要意识到为男性从属和渺小的地位。画面中帝王后妃和子女们形成一个和第六个场景中山景一样的三角形,如果做不到妇德的要求,即使有稳定的家庭生活,也会和尘土构成的大山一样,瞬间灰飞烟灭。

夫出言如微,而荣辱由兹。
勿谓幽昧,灵监无象。
勿谓玄漠,神听无响。
无矜尔荣,天道恶盈。
无恃尔贵,隆隆者坠。
鉴于小星,戒彼攸遂。
比心螽斯,则繁尔类。

场景十:欢不可以渎。这个场景和前面的和谐场面形成对比,帝王拒绝了他的妃子,画家用这个场景来表现如果做不到礼教中规定的妇德,无论如何也得不到社会主宰男性的认同。

欢不可以黩,宠不可以专。
专实生慢,爱极则迁。
致盈必损,理有固然。
美者自美,翩以取尤。
冶容求好,君子所仇。
结恩而绝,职此之由。

场景十一:静恭自思。这个场景画一个妇女端坐,微微低下头来,似乎在沉思着什么。

故曰:翼翼矜矜,福所以兴。
靖恭自思,荣显所期。

场景十二:女史司箴。结束场景,画面中女史埋头专心记录,两个妃子向她走去。

女史司箴,敢告庶姬。

 

新摹本

《女史箴图》为大英博物馆最著名的中国书画藏品。内容由右至左展开,画心有九段单景式构图,原文题在每一段图像的右侧。《女史箴图》的开端原应另有三段图文,以及第四段题字,但在清乾隆时期已不存。

顾恺之画《女史箴图》的文献记录最早出现在宋代,此画卷末 “顧愷之畫” 落款疑为后人添加。顾恺之,今江苏无锡人,曾为东晋散骑常侍,现传作品为后世摹本。大英博物馆藏《女史箴图》带有显著的六朝遗风,很可能来自 5-6 世纪,是难得的早期绢本画作。

《女史箴图》有大量题字和印章,部分印章真伪尚有争议。画的拖尾部分有瘦金体楷书,现时学者认为是金章宗的书法,而且应是晚明时期才跟画心装裱在一起的。拖尾另有乾隆御笔提拔和画兰图,以及明代收藏家项元汴的题字。清乾隆时期,《女史箴图》成为清宫收藏,曾被存放在建福宫静怡轩中。1900 年,义和团运动,作品流散宫外。1903 年大英博物馆从克拉伦斯•约翰逊上尉手上购得此画。约翰逊上尉于 1870 年出生于印度,后来加入了印度骑兵团,1900 年曾被派到中国参与八国联军之役。根据约翰逊上尉家人的说法,《女史箴图》是被他救下的一位贵妇所赠,但无法考证。

《女史箴图》进入大英博物馆馆藏时已相当脆弱,并且有多次修补的痕迹。1914 至 1923 年间,为了让作品能够展出,同时避免开、收卷时所造成的磨损,博物馆修复人员把《女史箴图》的画心转移到镶板上,又把天头、引首跟拖尾一起装裱在另一幅镶板上。宋代天头和邹一桂拖尾画作亦分开保存。(介绍参考:大英博物馆

此卷为大英博物馆藏本的新摹绘版。

 

女史箴图.现代摹本.64511X3679像素.大英博物馆藏

[real3dflipbook id=’185′]

 

绘制信息

传为东晋顾恺之绘,此卷为大英博物馆摹本(约绘制于 1966 年)

形制尺寸

纸本,尺寸不详

收藏来源

此卷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图源:Google Art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因为他有对文学和绘画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于是人们称他为画绝、文绝和痴绝。

张华(232 年-300 年),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县)人。西晋文学家、诗人、政治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