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宫殿图卷
此《越王宫殿图》卷应为清人临摹绘本(可能临摹自南宋底本)。画卷内容描绘的可能是宋代绍兴子城(越子城)贾似道宅邸及其周边的景象。其中殿阁廊亭,栉比鳞次,囿中遍置奇花异卉,松、竹、柳树,夹道列植,一片繁华缛丽。 此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卷描绘沃野千里,山河连绵。云气飘渺中,宫殿建筑以壮观的气势,展现在手卷的中段。殿阁廊亭,栉比鳞次,囿中遍置奇花异卉,松、竹、柳树,夹道列植,一片繁华缛丽。 各段景色,皆标出名称,用青绿设色,取唐人古风。
此画风格颇似苏州片,应该绘制于明清之际。然而所绘的府衙布局符合《嘉泰会稽志》、《万历绍兴府志》等文献记载的南宋绍兴府衙,画上的过梁式城门等建筑细节符合南宋建筑风貌,与明清建筑则有明显差异,此画的建筑风格是明清画师很难凭空想像的。
画中以「懋德大勳之閣」[据《咸淳临安志》载:「水竹院落,在西林橋南,太傅平章賈魏公別墅。先是,理宗皇帝御書二閣扁賜公⋯⋯其一曰懋德大勳之閣,則揭於山陰裡第云」。太傅平章贾魏公即南宋末年权相贾似道,依据记载来看,画中 “懋德大勋之阁” 即为宋理宗(1205-1264)赐给贾似道「山陰里第」的御书匾额。] 为关键标志的贾似道宅园在明清文献之中记载寥寥;加之此画在绘制主景的同时又用大量空间描绘周边至远郊诸景,并将这些地名一一标注。甚至还注有交通路线,因此本画兼具界画与舆图的性质,这在存世的绘画中十分特殊。后人难以结合南宋时期的文字、图像等资讯创作此画。所以此本很可能临摹自南宋底本。虽为临本,但仍反映了部分南宋面貌。[郭盛、潘子潤:是越王故跡還是宋相甲第?]
绘制信息
清绘本?
责任人信息
传宋 赵伯驹 绘
形制尺寸
绢本设色,主画 50.4×608.8 厘米
题跋信息
(伪)文徵明跋:嘉靖丙辰十二月既望長洲文徵明
钤印信息
乾隆御覽之寶
收藏来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故畫 001753)
版权协议
*本归档文件相对原始文件有适当修改
参考文献
郭盛、潘子潤:是越王故跡還是宋相甲第?
卷后有跋一则
文徵明 跋
右宋人界畫宮室樓閣亭館一卷。相傳以為趙伯駒所作越王宮圖。余驗其泥金細書云。山通嵊縣又小山南入曰少微山。大觀閣。朝山。稷山。而太華塔則在其南。自稷山而西。則有偁山。而偁山之下最高者。曰海峰。其北則曰外山。曰翠微山。而翠微之外已與大海相接。其內則為戒珠寺。寺右則王右軍宅在焉。過此而最鉅者為戒珠山。山之下則朱尉村。海道浦青山衛門諸山三江寨。而極北則沃州界矣。由三江寨而東北。則為三江海口。為玉山。為三江斗門。而其南則有謝公鯉魚錦鮮三橋。橫跨長濠以通浙江。其小江斗門之過江者。則通北港以入府城。而江北諸山過湖渡南岸者。則近埭路。而萊山峰通柘林浦過朱池者。可至錢清浮橋。其馬鞍山及十里長山錢塘江皆繚繞於外。而石穴錢清在其內焉。下此若城闕者。曰鎮東宮。其內則曰鎮越堂。堂前二亭左曰手詔。右曰領春。鎮遠(點去)越堂之後。曰蓬萊閣。前曰鎮山樓。而蓬萊館則在堂之左。其北有越王臺。臺上有唐人石像。稍南則為烏龍井。過此則有仁壽羽院。院前有流杯亭。越王井。其南曰臥龍坊。而酒庫在羽院之西。院北有重奎閣。重奎之稍南而西。則為懋德大勳之閣。閣右則瓊花書院。小蓬萊題壁。石柏香亭。烏龍井。烏龍池。雪堂皆忝列其間。此後則為安樂所。為後廳。而極北以西則石佛稽山書院。何山又若屏障之列於外矣。自後廳而來匯為大池曰王公池。池南之最僻處曰節堂。堂外之若門者曰常喜。而所謂越王者不過曰臺曰井。間見一二而已。豈得遂名為越王宮哉。意者南宋時欲為大臣起第於會稽紹興之間。故擇隙地之可居者。命伯鮈先圖上之如吳中天慶觀。亦伯駒兄伯驌所畫。畫成進上。然後命工依式成造。亦未可知也。不然何亭臺閣樓堂館廊室若是其繁。而人物之充實其中者之甚寡耶。此固不可得而考矣。但古人之工於界畫者。樹石多不能精。此卷不特界畫樹石兼長。而位置遠近莫不得宜。下至池魚庭花。室中器物種種臻妙。抑且行筆秀潤設色古雅。信乎非不(點去)伯駒不能也。庚石丁君以重價購得之。裝池成卷。持至吳中。俾為鑒定漫書此以復。嘉靖丙辰十二月既望長洲文徵明。
卷末文徵明跋文近八成的内容是在复述画中景物,中间有两处点去,其字迹也与文徵明相去甚远。虽钤「文徵明印」、「衡山」、「悟言室印」三枚印记,但此跋文可能是古董商后伪造的。
越子城,位于绍兴古城内西部。公元前 490 年,越国大夫范蠡受越王句践之命 “筑城立廓,分设里闾”。利用卧龙山为屏障,在其东南麓建起了一座周围二里二百二十三步,设有陆门四、水门一的小城。城邑 “西北立龙飞翼之楼,以象天门;东南伏漏石窦,以象地户;陵门四达,以象八风。” 这座城后称句践小城。小城建成后,出于城市发展需要和军事防御目的,范蠡又在小城的东南建筑了城周大于小城 10 倍的大城,大城 “周二十里七十二步,不筑北面,陆门三,水门三。” 实际上,小城是越国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大城是越国的经济中心和生产基地。小城和大城合称大越城,是为越国国都。而句践小城的兴建,也成为绍兴城的开始。(介绍参考)